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

黃武雄《父親的布鞋》1974;北市取消寒暑假作業

北市取消寒暑假作業,有國小校長聲稱「柯文哲顯然割錯了盲腸」,柯文哲表示,應該讓小孩子有更多時間做自己的事,去思考自己決定自己命運,知道自己要幹嘛,而不是當成飼料雞。

----

黃武雄


四十一年前的文章,至今仍然值得想想:

《父親的布鞋》

/黃武雄 寫於1974年某月某日


小時候我曾住在豐原東邊的山裡,父親常帶著我入城。這條路很長,走起來總要兩三個鐘頭。每次父親走在前邊,我跟在後頭,他的步伐大而且快,我必須兩腳不停地划,眼睛不停地盯住他的那雙破舊的布鞋,一路不停地趕。

有一次,天色向晚,路過一道鐵橋,一根根枕木的間隔比我的步子還寬。平常父親總會歇下來等著我爬過去,或索性抱著我過去,但那天他心裡不知牽掛些什麼,等到我爬過橋,抬頭一看,他已經“失蹤”了。

突然,我湧起一陣恐懼:“這條路來回已跟著父親走過二三十趟了,怎麼一下子變得如此陌生?”

我哭著等在橋端的田埂上,幾個鐘頭在黑夜裡又餓又怕。我甚至分不清家的方向。我苦苦思憶,但呈現的總是父親那雙不停晃動的布鞋。午夜時分,總算由遠而近,傳來了母親苛責父親的聲音。後來我才知道父親回到家竟還不知我早在半途就已丟失。

今天,很多教師在上課,沒告訴學生“我們去哪裡?”,從不指出大體的方向。一開始就下定義,一味要學生一步步陷在“推理”的泥坑,以為這便於工作是思考訓練,這便是“數學”,其實這只是數學的“形式”。

演示解題時也是一樣,一步步非常嚴密,非常工整,每寫一行問學生一句:“對不對?”學生的回答也是非常合作:“對。”這樣熱烈的上課情緒,該說是天衣無縫了。若效果不好,只好怪學生素質不佳或教材不當了?

事實是:學生看到的不是“路該怎麼走”,他們只看到了“布鞋不停地晃動”,簡單的“左—右—左—右……”的換腳規則是知道的,但一旦沒有“布鞋”在前面帶路,便於工作覺一片陌生。家在何方?路怎麼走?

我深深相信,當時父親如果像趕牛一樣讓我走在前頭,出城的時候便用手指明家的方向,然後問我:“吳厝的大榕樹,舊厝的土地廟,阿公溪上的鐵橋,南坑阿婆家後的小徑……。你認不認得?”而在我點頭之後,叫我逐一帶路走過。我必定在走過一趟,回到家之後便十分熟悉整條路徑。

如果父親是最最上乘的教育家,也許他在指明家的方向後,便要我帶路,他在後頭寧可隨我多走一點冤枉路,一邊加以修正。其後並畫圖比較近路與遠路,如此我不只會熟悉家城之間的路徑,城東郊的地理我必也在走過一遭後便瞭若指掌,再也不愁迷路,甚至可以常常代我父親跑腿辦事。

可是我不敢苛求,我仍該感謝父親,畢竟他不曾抱著或背著我走,使得我尚有一絲鎮定,能在漫長的四五個鐘頭裡守在同一個地方等著他與母親回來找到我。

在今天的教室裡,我看到學生不敢或不知問出一句:

“老師,我們去哪裡?”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