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

有點語焉不詳的"大學新生明年跌破25萬人 恐引爆私校關門潮"






「虎年海嘯」105年來襲 大學新生明年跌破25萬人 恐引爆私校關門潮
華智豪 2015年11月01日 13:30

距離高教界的「105大限」僅剩2個月,受到「虎年海嘯」的衝擊,明年大專院校新生人數將首度跌破25萬人,從今年的27.3萬驟減到24.6萬,減少2.7萬人。等到「千禧龍年」短暫嬰兒潮結束後,從109學年開始大專新生人數將一瀉千里,至113學年將僅剩下18.1萬人,屆時預估將會有40所私校關門退場,恐造成1.4萬名教師失業。




1983年以前,台灣每年出生人口大致都能維持在40萬人以上,但從該年開始便「持續下探」,每年新生兒大多在30幾萬,到了1998年受到「虎年」海嘯,一口氣減少5萬多人,只剩27.8萬新生兒。這批「虎寶寶」在2004年率先衝擊小學,等到2013年輪到高中接招時,共有12所公立高中職因招生不足,減了22班,每班從也從42人減為35人,更有北市多所私校招生人數僅剩個位數。


10年內 40所私校退場 1.4萬名教師恐失業

這波浪潮將在明年衝擊大專院校,教育部預估,明年大一新生將減少2.7萬人,足夠讓30所大學招生人數掛零。更為嚴峻的當然並非1、2年的問題,除因2000年「千禧龍年」意外造成30.5萬新生兒外,往後每年新生兒都呈現直線下滑,從2002年的26萬人,一路驟降到2010年16.6萬新低,連帶對未來10年的大專院校招生造成衝擊。到2023年時,將會有40所私校退場、8至12所國立大學整併,恐造成1.4萬名教師失業。

2014年,位於屏東的高鳳數位內容學院與永達技術學院,分別因招生不足及財務困難,從台灣大專院校退場停辦,走入歷史。根據《天下雜誌》報導,在教育部口袋內,還有六所大學符合退場指標,並已經在監控中,「這六所都是符合人數不滿三千人且報到率不到六成」。然而教育部次長陳德華堅持,不能公布隨時可能引爆的地雷學校,因為媒體一爆,學校更招不到學生。
私校退場4指標 如何判斷末代學校




根據教育部2013年訂定的私立大專院校退場的4項指標,包括學生未滿3000人,且新生註冊率低於6成;積欠教職員薪水達3個月以上;校務評鑑未過,或3分之2系所不合格,有掏空校產或買賣董事席位等違反教育法規事實。只要符合其中一項,限期內無法改善就以解散、整併或轉型的模式退場。



這也意味著,學生與家長可以從一些徵兆判斷哪些學校在「105大限」後將岌岌可危,例如傳出大量解聘老師、傳出對教職員減新欠薪、一系招生人數個位數、傳出以學校名義購買「分校預定地」,編列大量預算卻不知流向何處等。
台灣合理大學數量:大約100所

教育部長吳思華多次表示,根據國外經驗,只有約6成高中生適合念大學,台灣的合理大學數量大約在100所左右,目前已先列管10所學校,並設立高教創新轉型專案辦公室,執行大學退場及轉型政策。吳也指出,學校也應該改變思維,過去是強調追求「第一」,未來希望創造每校的「唯一」,每個學校都應找出自己的特色,在特定項目中拿到第1名。

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秘書長劉欽旭則表示,大學數量只是參考值,不是絕對值。台灣許多學校的師生比嚴重失衡,且政府部門、產業界投入的經費,也遠不如世界其他國家。劉指出,與其斤斤計較計算成本,台灣更需要的是高等教育的重新定位,核心問題在於改善大學的品質,而非減少數量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