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7月8日 星期一

佐藤學教授分享對台灣的三個觀察


日教育大師佐藤學 分享對台灣的三個觀察

  • 2012-09
  • Web only
  • 作者:張瀞文

在日本推行「學習共同體」逾三十年的學者佐藤學,應《親子天下》雜誌之邀來台參加「教出學習力教育論壇」。論壇第一天,有一千名老師參加,活動尚未開始,就已經將會場擠滿,外場還排了一百五十張椅子,給沒辦法進到論壇現場的老師們。
佐 藤學是日本的教育大師,長期關注日本和東亞教育,他針對日本孩子失去學習動機,「從學習中逃走」的現象,提出「學習共同體」做為改變方針。「學習共同體」 提倡不放棄每一個孩子,創造同儕互相學習的模式,推行至今逾三十年,佐藤學更親自進到世界各地超過一萬間教室進行觀課,現在日本有十分之一的中小學,共三 千多所學校導入「學習共同體」教學模式,韓國、中國、香港、新加坡、印尼等國也紛紛前往日本取經,並成立試辦學校。這半年來,「學習共同體」也在台灣中小 學風起雲湧,台北市、新北市、桃園縣、嘉義市陸續有種子校長到日參訪,雙北已有學校於本學期開始徵選試辦學校。
對於台灣很多學校開始導入 「學習共同體」,佐藤學認為,「學習共同體」不是SOP,並非依循書中方法步驟就可以成就一所學習共同體的學校。要推行「學習共同體」之前,最重要的是願 景,每一個要投入的人都要問自己:我想要做什麼樣的學校?想要什麼樣的教室?想讓孩子如何學習?


佐藤學認為,台灣推行「學習共同體」最大的困境有兩個,第一個是學校的規模都 太大,不利推行學習共同體;第二個困境是,國內的考試評量太多,真正的「學習」很難在這麼多的考試中被看見。但是佐藤學也看見台灣推行學習共同體的四個有 利條件:老師的專業素質高、校長革新心態積極、雙北教育局也給予大力支持與資源,最後,老師的熱情是讓佐藤學最感動的,也讓佐藤學相信,學習共同體在台灣 一定可以開花結果。
佐藤學分享自己推行學習共同體三十幾年的時間裡,前十五年的一千多所學校都是失敗的,但是「因為那些失敗,後十五年讓三 千多所學校成功了。」語畢,引來在場老師熱烈掌聲,佐藤學笑著說,這是他第一次因為失敗得到掌聲。他在分享中,同理學校老師的困境,老師「像馬戲團裡的接 球者一樣疲憊」,老師在每天的教課、備課、改作業、會議中疲憊不堪,然後政策多變一直丟球,老師只好沒有思考的一直接球,「最後受害的會是學生」,他勉勵 老師,想清楚真正想要的教育的模樣,不需要的球,接了,就輕輕放下別理他,把力量放在孩子學習上。他強調,給老師自由、給老師信任,老師的使命感會提升, 教育的品質才會改善,讓現場老師感動不已,獲得如雷掌聲。
在佐藤學在台兩天的公開演講中,他提出對台灣教育的三點觀察。


第一個觀察是教室太吵。佐藤學看見台灣多數教室很吵,可是他認為,真正讓學習 發生的場域應該是安靜的、可以敞開心胸、溫暖的地方。當學生熱鬧、活潑討論時,常常是「發表」本來就知道的知識,真正的學習,是探究、思考不懂的事,那時 候,交談的狀態是低語。真正學習的學校,無論是老師或學生,都是沉靜的。
第二個觀察是教科書太簡單。他看過台灣的教科書內容,直言「太簡單 了,只要自己讀就會,不用教。」他說,大家都以為學力低的孩子學不會,為了這些孩子降低學習內容,如此一來,學力高的孩子覺得學習太無聊,學力低的孩子知 道老師對他的評價,也不會願意學習,整個教室都沒有學習。要拯救學力低的學生,最好的方式就是增加教材難度。
第三個觀察是老師一直被評價。 「學習共同體」要創造的是一個所有人共同學習的學校,要共同學習,「最難的不是學生,是老師。」老師必須打開教室的門,讓所有的人進去學習。日本學習共同 體學校,一年至少有一百至一百七十場授業研究會,每個老師在每一年至少一次打開教室門。但是台灣和日本有相同的狀況,打開門的老師就被批評、被評價,所以 每次都推最資淺的老師出去挨罵,「沒有人願意被評價」,佐藤學強調,打開教室的門應該以「學習」為前提,所有人的焦點應該放在「學生的學」而非「老師的 教」,研討的焦點也在如何創造更高品質的教學。
 
 
論壇也請到上海教委會教研室教研員、上海PISA研究中心閱讀項目負責人鄒一斌,分享上海 PISA第一名背後的原因與作為。鄒一斌從上海課程改革的歷史,勾勒出未來教育的模樣應該轉向,他指出的方向和佐藤學不謀而合。第一,教育必須從教轉向 學;第二,以好的教學品質,取代長時間的學習。
鄒一斌也分享了上海的教師專業發展規劃,從提高老師學歷、有架構的教師培訓系統和清晰的教師職涯進階三方向來規劃。以課程為例,從校長的課程領導、教研員的課程指導、教師的課堂執行,為課程品質把關。
但鄒一斌提醒,教師是改變核心,校長更是,校長應該是有效教學領導人,他應該鼓勵、尊重教師的專業發展,並有效領導教師團隊發展學校獨有的文化。
這一場交流了台灣、日本及中國教育經驗的論壇,會末,與談人都提到,追求更好的教育的目的,不應該是為了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,而是為了追求一個更幸福、更適性的未來。經濟發展應是「附帶結果」,而不是主要目標。
「教出學習力教育論壇」明天下午在新竹還有最後一場。

沒有留言: